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淮安不僅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片浸染著烈士鮮血的紅色熱土。90多年前,淮安就有了蘇北最早的黨組織,其中,橫溝寺暴動打響了蘇北土地革命第一槍。
周恩來紀念館、新四軍大胡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車橋戰役紀念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更增添了淮安歷史的厚重,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一段光輝歲月.....
1945年的一個深秋,宜興太華山北麓北川村里, 一名叫張道春的青年,以上山砍毛竹為名,瞞著家人悄悄地跟隨北撤的新四軍到了蘇北,從此便杳無音訊......
1949年,家人們知道了大哥犧牲的消息,但他們并不知道,他究竟犧牲在哪里?1969年母親臨終前,拉著兒子張澍的手,斷斷續續地叮囑:"一定要找到大哥,一定要把大哥的遺骸帶回家....."
這時的張道春,已經在淮安施河犧牲了22年,犧牲時他的名字叫張西。施河鄉曾為紀念烈士,改名為張西鄉,施河小學改名張西小學。
為了尋訪烈士的家庭,淮安縣公安局派出了尋訪人員,張西的戰友陳澤奇也兩次到宜興尋訪烈士親人,皆因不知烈士的原名而尋訪無果,陳澤奇帶著失望心情寫下了:“臨登極目眾山包,春來江南翠微杳,依稀烈士家何在,難遇牧童指迷坳”的詩句。
參與尋訪烈士接力的,還有淮安烈士陵園的已故主任陸文元,他不顧妻子的反對,家境的窘迫,在八九十年代,花費一萬多元,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收集包括張西在內的在淮安犧牲烈士的史料,為淮安留下了一批珍貴的紅色檔案。
淮安報原主編李鳳翔也一直關注著烈士尋找活動,1992年4月22日,他和張澍聯名發表了《淮安人民永遠懷念著他》的紀念文章。
這是一張張西鄉人民代表當選證書,正是因為這一張代表證,讓我開啟了追尋烈士的足跡,由于我的一篇文章,也讓我聯系上了張西的弟弟張澍。
揭開迷津的還是陸迅行提供的這一張合影照片, 當張澍90歲的老父親看到這張照片,一眼便認出離別44年的兒子,他雙眼噙著淚花,久久不肯放下照片。
這張照片攝于1946年6月,是張西任施河區公安員前的紀念照,照片上一共7人,后排左二為張西,一臉陽光,英姿颯爽。前排從左到右分別是公安局審訊股長嚴抗,公安局長陸迅行,副局長張玉琢。后排分別為徐汝云、張西、仉士榮和金黎清。
隨著謎底的揭開,張西烈士的事跡也漸漸浮出了水面。張西原名張道春, 1926年出生于宜興太華的一個貧困家庭,1943年秋參加新四軍,194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經組織批準進入了共產黨創辦的三洲實業中學學習,1945年10月張西隨新四軍北撤至淮安。
▲ 照片1946年淮城市公安局干警合影,照片蹲著左二為陳嘯奮、緊挨著的為局長周山
部隊整編時,張西因左腿殘疾被調到淮安縣公安局負責文字檔案工作,工作中,他從繳獲的浩繁復雜的日偽檔案中挖出了一批潛伏的特務和漢奸,當時任華中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長周山看到公安局送來的材料高興地說:這是打擊敵人的重磅炸彈啊!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全力進攻解放區,新四軍主力向山東撤退,1946年6月,張西被派往靠敵占區最近的施河區當公安員,12月,國民黨調集12萬兵力進攻蘇北解放區,為保衛革命成果,適應對敵斗爭需求,施河區并入了石塘大區,張西又成為石塘大區的公安員。
在國民黨瘋狂的掃蕩中,敵軍占領了寶應、淮城、涇河、曹甸、車橋、平橋,施河陷入了敵軍的包圍之中,還鄉團武裝卷土重來,周邊的射陽湖、馬家蕩、寶應湖還有土匪出入,運河沿線敵軍據點林立,張西和戰友們被條塊分割,壓制在狹小的空間里,據當時淮安縣公安局陳嘯奮局長回憶,淮安運河沿線成為對敵斗爭最艱苦,最危險的前線。有的戰友犧牲了,有的經受不住嚴峻的考驗,叛變革命。 1947年4月28日早晨,涇河一帶大霧彌漫,張西獨自到接近敵占區的施河鎮偵察敵情,當時他正在橋上看布告,敵人從后面將他攔腰抱住,他奮力拼搏中被敵人開槍擊倒,犧牲前他高呼:“共產黨萬歲,張西萬歲! ” 張西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將他的頭顱割下帶回曹甸邀功、示眾,他的遺體被敵人拋入了涇河。 這是張西生前使用過的字典,如今存放在宜興太華山新四軍紀念館。 1947年的大施河街道就像這樣,長不過百米,寬不到四米。如今,這里除了從泥路變成了水泥路外,基本沒有變化。這位老人叫張玉之,今年84歲,就在張玉之站立的位置,他目睹了張西倒在血泊中,還鄉團剝走了張西的綁腿。 讓大哥回家,成為張西兄弟揮之不去的愿望,淮安人網、淮安區網信辦、淮安區新四軍研究會、淮安區施河鎮黨委政府、宜興市新四軍研究會、宜興市太華鎮太華村先后參與了接力。
60fe6b0806ee1323890316a534f0c00d.jpg (45.43 KB, 下載次數: 36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7-27 08:50 上傳
在烈士犧牲的大施河村,帶上一捧烈士血染的熱土,大哥,這盛世如您所愿,我們回家啦!
|